Search

今天早上剛結束一堂電商品牌企業線上內訓,整堂兩個小時的課程,每個員工在家視訊的方式參與,這堂課是久違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今天早上剛結束一堂電商品牌企業線上內訓,整堂兩個小時的課程,每個員工在家視訊的方式參與,這堂課是久違參與程度和互動程度高的一次,因為線上課程如果不看留言和沒人舉手發言的話,講師真的需要做很多『熱絡的準備』,但總之這次的體驗很好。

整堂課下來沒有什麼問題,學員程度都很不錯,每個人的創意手法、社群素材能力也都很高,但最後大家都有一個問題,就是『不知道發什麼文才會有流量』,簡單來說,就是流量意識不高。

這點蠻可惜的,尤其是對一個效能高的團隊來說,如果每一個人都很好,但是卻不懂的如何掌握眼球或是導流,就只是東西漂漂亮亮的,無法導購或是有更大的曝光。

過去我們都會說流量意識是堆積起來的,多看、多做,就知道什麼時候要借勢、什麼時候要抓住黃金時間等,屬於一個比較虛幻的方法,但經過這兩年不斷更新自媒體、不斷成長的經營,其實有個更簡單的方法。

就是不要看作品,只觀察產出作品的人。

很多人在看爆紅素材、爆紅廣告都會陷入單次作品迷思,這隻 campaign 是掌握了什麼什麼、然後文案怎樣圖片怎樣,有了吸引流量的能力等,很少人回到產出作品的團隊,他們面對事物的角度。

雖然很少團隊會分享規劃過程(有,但是很少)不過仍然可以透過幾個面向去拆解廣告,到更理解團隊的思考模式:這隻產品透過什麼主體向觀眾傳遞功用、文案為主還是影像、上檔的時機...等,做各種的判斷,是一個以第三人角度評估並且內化的方法。

再來我很喜歡觀察的就是 Youtubers,這批影像創作者是流量意識最高的人(現在 TikTok 也是了),可以在發燒影片或是觀察流量穩定的團隊(不是訂閱高喔!訂閱高不見得流量穩定),都做了什麼話題影片,做下紀錄其實能找到一個明顯的 pattern,有些東西就是沒人想拍,有些話題則是大家搶著拍。

雖然說流量意識是一個很虛幻的,但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把它量化,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導流方法,最後,時機還是最重要的,就像跟風話題,一天不決定要跟,隔天可能就退流行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